首页魅力双水 > 历史渊源
  • 双水简介

    双水简介

  • 历史渊源

    历史渊源

  • 地理

    地理

  • 人口

    人口

  • 行政区划

    行政区划

  • 经济

    经济

  • 交通

    交通

  • 教育

    教育

  • 文化

    文化

  • 旅游

    旅游

  • 双水名人

    双水名人

  • 荣誉称号

    荣誉称号

  • 双水镇概况

    双水镇概况

历史渊源

有人以为双水是该地有两条水的意思,但事实并非如此。地名有单水(在开平市)、双水(在新会)、三水(即三水市,西江、北江、绥江3条水道汇聚)。新会双水镇地处银洲湖畔,新会“双水”地名在清代写作“瀧水”。“瀧”是多义多音字,一是音“龙”(lóng);另一是音“双”(shuāng),《新华字典》注:“地名,在广东省新会县。”可见,新会“瀧水”读“双水”。1964年国家推行简化字,“瀧”字简化为“泷”字,“瀧水”也就相应写成“泷水”。

明代、清代行政区域设乡、都(坊)、图、甲,“瀧水”是新会县十几个“都”之一。康熙年间(1662—1722),全县分13都,“瀧水”是其中一“都”,辖12图、105村,包含今天的双水镇除伍村、岭头和原小冈以外的乡村,及崖门镇的行政区域。清光绪三十四年(1908)的《新会乡土志》载,全县分15都,其时“瀧水”的行政区域大体没变。“瀧”字笔画复杂、地名读音特殊,外地人往往错读成“龙水”。随着民国设区置乡,后来写成“雙水”,翻阅民国2年(1913)《新会醒报》,已随处可见“雙水”、“雙水墟”、“雙水口”、“雙水口墟”等文字。实行简化字后,“雙水”又写成今天的“双水”。

“瀧水”是取水名为地名。瀧(音“双”,shuāng)水是双水镇内古水道之一,《新会乡土志》载,“瀧水都”有瀧水、亚鹊水、九曲水、沙富水、凌涌水等水道。“瀧水,发源于瀧水都,筍峰迤南诸山之东,在县城西南四十余里,东流至南岸,与九曲水相交。又东流至北岸,分为两支,其东南流者经水口汛,入银洲湖;其东北流者,经中斋堂,与九曲水之别支会,又东经水口墟,入于银洲湖。” 双水墟位于这条瀧水流向银洲湖的出口,因此又叫水口墟、双水口墟。虽经百年河流改道,但根据以上记载,对照现在的河道,“瀧水”这条水道仍清晰可寻。

作为地名,民国时期甚至1949年以后还有延续写“瀧(泷)水”的情况,比如民国22年(1933)出版的《景堂图书馆指南》中的新会县地图、1961年出版的新会地图,仍然可见这种写法。

从上述情况来看,“瀧(泷)水”作为水名,不能写成雙(双)水;但作为地名时,可直接写成“雙(双)水”,毕竟“瀧(泷)水”与“雙(双)水”不易联想到一起。

明、清时,双水分属泷(音:双)水都和潮居都。1949年前属第七区,1952年把七区、十一区、属七区。1955年分属罗坑区和双水区。1958年初,分双水、基背、天亭、沙岗4个大乡,1958年10月改为人民公社。1961年,小冈从罗坑公社分出成立小冈公社。1984年双水和小冈恢复为区,辖桥美、东北、基背、鱼冲、嘉寮、楼墩、沙路、邦龙、龙头、富美、沙朗、塘河、大堂、塔岭、豪山、水库、上凌、东凌、田心、南岸、岛桥、朗头、二联、罗湾、龙脊、岭头、济堂、泮河、双水、木江等30个乡和双水、天亭2个乡级镇,130个自然村。1986年两区又改为镇,2002年小冈镇被并入双水镇,至今成为双水下辖的一个居民社区。

分享到:0

相关热词搜索:历史渊源

上一篇:双水简介
下一篇:地理

?
365皇冠体育版权所有 Copyright ? 2009 Shuangshui Xinhui Jiangmen All Rights Reserved.
粤ICP备05013713号 Powered by Migiv